讀嘉評論記者 汪 瑩
疫情防控期間廣受歡迎的“無接觸配送”,即將成為城市服務的標配。日前,作為國內首個無接觸配送領域的團體標準,《無接觸配送服務規(guī)范》正式實施;浙江省也于近日發(fā)布《網絡訂餐配送操作規(guī)范》,明確將“無接觸配送、外賣封簽”寫進地方標準,今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意味著在傳統(tǒng)“手傳手”的配送模式之外,消費者有了更加衛(wèi)生、安全的新選項,使防控疫情的非常之舉成為城市精細化服務的標配。
“無接觸配送”就是快遞、外賣等網約配送員,經過與消費者溝通,將商品放置到指定位置,由消費者自行領取,以此最大限度減少人員直接接觸的一種配送方式。作為一種疫情防控催生的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無接觸配送”的積極效應顯而易見。首先,緩解普通消費者和醫(yī)護人員的吃飯難問題;其次,保護用戶與騎手的健康安全;第三,增加消費者消費選項,對企業(yè)品牌建設大有裨益。
由是觀之,“無接觸配送”既滿足市場需求,又符合防控要求,也為買賣雙方的身體健康與安全提供了保障。也正因此,自美團外賣率先在武漢試點“無接觸配送”后,國內各大網絡訂餐平臺火速跟進,將這項服務推廣到全國。美團外賣發(fā)布的《無接觸配送報告》顯示,1月26日至2月8日,“無接觸配送”訂單占比已超過80%,66%的用戶每一單外賣都使用“無接觸配送”服務。
疫情防控是對生活服務業(yè)應急保障水平的一次考驗,也是助推城市服務提質升級的一次演練。在全民抗疫的語境下,“無接觸配送”成為外賣配送的一種標準模式,既體現了群眾對配送服務業(yè)安全生產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更加多元的消費需求。相對于“手傳手”的傳統(tǒng)配送模式,“無接觸配送”避免了面對面接觸,不僅有效阻斷病毒傳播,也適用于非疫情時期消費者保護隱私和安全的個性化需求。從這個角度看,“無接觸配送”雖然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服務,卻有基礎、有條件也有需求在非疫情期間得到推廣,以更加精細的服務滿足市場多元需求。
兩大《規(guī)范》的實施,意義正在于此。根據《規(guī)范》,消費者可在下單前備注選擇“無接觸配送”,指定商品放置位置;而快遞、外賣的配送員則宜在商品送達后,拍攝包含商品并能明確商品位置信息的圖片發(fā)給消費者。如果無接觸配送的商品損壞、丟失、錯送,平臺宜主動協(xié)調解決賠償問題。作為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這些無疑為“無接觸配送”在非疫情期間的推廣提供了可操作的規(guī)范流程。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尚未結束,外賣、快遞“無接觸配送”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兩《規(guī)范》的出臺可謂正當其時。也期待疫情結束之后,生活服務業(yè)能在《規(guī)范》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無接觸配送”服務細節(jié),以更安全可靠的城市生活服務,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