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嘉興在線  >  思享  >  正文
來一場高等教育的蝶變躍升
2021-11-14 22:13


來一場高等教育的蝶變躍升


本報評論記者 汪瑩


  這兩天,嘉興人的朋友圈被兩條“大學”新聞刷了屏:一是嘉興學院梁林新校區(qū)全面啟用,一大波融合水墨建筑韻味的“水鄉(xiāng)書院”美圖,被市民爭相轉發(fā)點贊;二是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嘉興學院成功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馬克思主義理論、材料與化工碩士、會計碩士3個學科(類別)獲批碩士學位授權點。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作為城市內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高校尤其是一流高校資源的多寡,向來被視作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全力創(chuàng)建嘉興大學、建設一流應用型綜合性大學,既是嘉興爭創(chuàng)共同富裕示范區(qū)的典范城市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項重要“保障措施”。這次嘉興學院新校區(qū)啟用、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標志著嘉興人距離家門的一流大學又近了一步,也必將為嘉興高質量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專業(yè)人才。

  這幾年,嘉興在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方面一直很努力。三年前,市委常委會就在嘉興學院現場辦公,吹響了創(chuàng)建嘉興大學的號角。如今,許多美好的構想,有的已經變?yōu)楝F實,有的取得突破性進展,不禁讓人對嘉興大學的美好未來充滿期許。

  嘉興人之所以對高等教育如此看重,有歷史淵源,也有現實之需。嘉興自古崇文厚德、英才輩出,截至2020年底,嘉興籍兩院院士已有54名,總數超過北京,名列全國第九,完全有基礎也有實力創(chuàng)建家門口的大學。進入轉型關鍵期,我們面臨許多“卡脖子”問題,對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如果說過去城市間競爭主要是依靠投資拉動、憑借資源取勝,那么現在更多地要拼人才、拼智力。人才從哪里來?引進固然重要,但根本還是要靠高等教育來培養(yǎng)。當前,高等教育競爭正在從1.0時代向2.0時代升級,很多地方已經不再滿足于被動等待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分配與調節(jié),而是拿起“鋤頭”自己“種樹”。在這條新的賽道上,嘉興唯有來一場高等教育的蝶變躍升,創(chuàng)建特色鮮明、社會贊譽、師生自豪的嘉興大學,才能在國家甚至全球高等教育競爭中的擁有立足之地。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當前,建黨百年紅利持續(xù)釋放使嘉興知名度、美譽度和政治地位持續(xù)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構建新發(fā)展格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南向拓展帶建設……種種政策加持,為嘉興蝶變躍升、跨越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創(chuàng)建嘉興大學、建設一流應用型綜合性大學也迎來了最好的窗口期。若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不僅嘉興大學將美夢成真,嘉興高等教育也有望再上一個新臺階。

  一流大學是一流城市的標配。站在共同富裕典范城市的新起點上,沒有什么比創(chuàng)建一所家門口的一流大學,更能讓嘉興人倍感振奮;也沒有什么比培育科教資源更有助于高質量發(fā)展。舉全市之力,來一場高等教育的“蝶變躍升”,我們一定能以一流大學聚更多創(chuàng)新資源,在搶占發(fā)展制高點上占據新優(yōu)勢。


來源: 文字記者(評論記者):汪瑩 設計制作:汪瑩 編輯:汪瑩 責編:姜鵬飛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安裝

在這里,讀懂嘉興

相關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