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臺大考中提升城市韌性
讀嘉評論記者 汪 瑩
昨天,隨著市防指將防臺風應急響應調整為Ⅳ級,嘉興大中小學校、幼兒園全面復課,公交線路恢復運營,文化場館和景區(qū)恢復開放,城市生活迅速回歸正軌。回顧這場防汛防臺攻堅戰(zhàn),雖然沒有與臺風正面接觸,但全市上下始終保持風險意識——市防指一次次提升應急響應,市領導堅持靠前指揮、一線督戰(zhàn),各地各部門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反應、全力以赴,廣大市民主動配合、自覺防汛防臺,大家齊心協(xié)力為抵御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zhàn)做好充分準備。這種在“非常態(tài)狀況”下展現(xiàn)出的城市韌性,給人以深刻啟示。
十四五規(guī)劃提出:建設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這是韌性城市首次寫入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何謂韌性城市?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并合理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簡而言之,面對風險,城市要像彈簧一樣能伸能縮,富有彈性和韌勁。城市韌性從何而來?從“煙花”到“燦都”,嘉興用疾風驟雨中越來越硬核的表現(xiàn)證明,城市韌性固然與空間布局、組織動員、治理效能密切相關,但其焦點更側重在事先預防,即強化風險意識,讓城市擁有充分準備去抵御“非常態(tài)狀況”的沖擊。
寧可十防九空,不可萬一失防。提升城市韌性,管理者要有“風險無處不在,趕考仍在進行”的底線意識,未雨綢繆、提前應對,慎終如始、善始善終。12日,臺風“燦都”影響突然加強,市防指迅速提升應急響應等級,市委在連夜部署防汛防臺工作時明確要求全市上下堅決克服麻痹思想,齊心協(xié)力打贏防御臺風“燦都”攻堅戰(zhàn)。到13日下午,全市已經完成應轉人員11萬多人,157個避災安置點全部啟用,7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停課,130條客運線路停運,南排工程累計排澇超過1.59億方,全市281片圩區(qū)全部投入運行,落實搶險隊伍1700多支、避災場所1074處……風雨中的沉著應對、快速反應,風雨前的充分準備功不可沒。
寧可事前聽罵聲,不可事后聽哭聲。提升城市韌性,黨員干部要有“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的擔當意識,把每一次臺風都當作提升能力的考場。這次防御“燦都”,許多人都感覺基層防汛防臺工作越來越細、越來越柔了——除了做好城市內澇點處理、地下車庫防淹等規(guī)定動作,各地各單位還拿出10000個停車位免費向市民開放,并允許就近路邊停車。這種緊急狀態(tài)下的“柔性治理”降低的是臺風對生活的影響,提升的是市民對防汛防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寧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輕。提升城市韌性,市民也要增強“危機關系你我他,應急管理為大家 ”的防臺自覺,主動提升防臺素養(yǎng)、配合防臺工作。經過防御“煙花”時的轉移“演練”,嘉興市民對各項防汛防臺措施更加理解和包容。一對老夫婦在自行轉移到安置點后,不忘給社區(qū)工作人員留下暖心字條,讓他們安心幫助其他人;一位九旬獨居老人,對轉移安置只有一句話,“村里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這份寶貴的理解和支持,是黨群干群攜手防汛防臺不可或缺的“心理韌性”。
一座城市只有在面對災難時能夠從容應對,在風險解除后能夠快速恢復,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這個意義上,韌性城市建設不僅是城市高質量發(fā)展的題中之義,也是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qū)的典范城市的重要保障。切實強化風險意識,扎實做好各種防御自然災害、應對突發(fā)事件的充分準備,把每一次臺風來襲都當作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大戰(zhàn)大考,在實戰(zhàn)中防范化解各種“黑天鵝”和“灰犀牛”,我們就能在一次次大戰(zhàn)大考中不斷提升城市的彈性和韌勁。